政 策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政府网站年度工作报表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依申请公开

乡镇街道部门单位

重点领域公开

  • 索 引 号:hzsrmzfbgs/2023-00097
  • 标      题:合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印发《合作市省级创新型县(市、区)试点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 发文字号:
  • 发文机关:合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
  • 发文日期:2022-04-01

合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印发《合作市省级创新型县(市、区)试点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合政办发〔2022〕10号

合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印发《合作市省级创新型县(市、区)试点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市级国家机关各部门,省属驻合各单位:

合作市省级创新型县(市、区)试点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已经2022年3月15日六届市政府第4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合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4月1日




合作市省级创新型县(市、区)试点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和《国务院办公厅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43号)、《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甘办发〔2018〕8号)精神,加快我市县域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县域发展新动能,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区域概况

合作市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也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金融中心。全市总人口约11.23万人,全市国土总面积2090.6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3.7平方公里。由于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使当地优势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1.5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亿元;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8亿元;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亿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亿元;城镇居民和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9470元10312元,年均增长6.6%和10.9%。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从全州“速度领跑”向“质量领先”的蝶变。

二、发展基础

(一)创新发展现状

1.创新环境进一步改善。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州有关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及法律法规,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先后出台了《合作市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合作市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的实施方案》、《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文件,全市发展软环境全面改善,2013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荣誉称号。

2.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20年底,全市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家;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企业内部建立技术研发中心2家,认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3家;备案国家级“星创天地”2家;认定省级“众创空间”1家、州级“众创空间”6家。

3.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截至2020年底,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200余人(其中:正高6人、副高195人、中级532人、初级796人、其他技术人员700余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事科研活动的科技人员达119人,从事科技创新的科技人员明显增多。部分市属企业分别与兰州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甘肃华羚乳品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申报已获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甘肃省牦牛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申报已获批。完成“陇原青年创新创业人才”“陇原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和“省级重点人才”3个项目申报。发挥人才优势,落实“三区”科技人才和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科技特派员”和引进“三区”人才到农业科技产业园区、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指导和实用技术成果示范推广。同时,对农牧村乡土人才、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村官、科技示范户以及有劳动能力和学习意愿的群众开展了特色农作物栽培技术、中藏药材栽培、牦牛藏羊实用技术、暖棚建设等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科技致富带头人,有力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

4.产业基础日益完善。坚持发展农牧业和旅游业两大首位产业,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截至2020年底,全力实施“128”现代农牧业发展行动,建成养殖小区(场)22个、养殖暖棚2730座,种植优质青稞5.6万亩、油菜2.4万亩、藏中药材3000亩。不断加快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累计投资3.3亿元建成道路、桥梁、管网等基础设施项目23个,入驻企业36户,燎原乳业酸奶、华羚乳品婴幼儿配方奶粉、百草生物中藏药材仓储物流、宸瑞绿建环保装配式建筑等一批生产线相继建成投产,甘南合作生态产业园区晋升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开发园区,累计实现产值24.8亿元,园区产业集聚、辐射带动效应日益凸显。

5.乡村振兴全面实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出台落实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截至2020年底,累计投入7.63亿元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121个,受益农牧民3571户2.1万人。投资1.95亿元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6条184公里,全面实现了乡乡通等级公路、行政村通水泥硬化路目标。农牧村“三变”改革取得实效,累计投入扶持资金2358万元,入股农牧户达到1506户,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116家,创建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15家,村集体经济实现全覆盖。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创建清洁村庄33个,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24个,新建公厕84座、改造提升卫生户厕4839座。投资4500万元实施乡镇集中供热和垃圾填埋工程。建成农牧村安全饮水工程210处,解决了4955户2.5万农牧民群众的饮水问题。农牧村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攀升。

6.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截至2020年底,累计投入1.3亿元推进煤改气、煤改电、除尘改造,空气质量持续优化。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推进河湖“四乱”整治,投资1亿元实施了格河流域综合治理、水源地保护等项目,建成答浪沟无主矿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项目,有效改善了水、土壤环境质量。投资1.67亿元实施了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新增造林面积1.5万亩,建设绿色长廊35.6公里,治理黑土滩6万亩,落实草原奖补资金1.6亿元,森林和草原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5.79%和97%。投资8800万元实施矿山地质生态环境恢复治理13处,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画卷。

7.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引擎,抢抓政策机遇,精心谋划争取,努力扩大投资规模,截至2020年底,累计开工建设各类项目292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7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2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9.7亿元。甘南文旅会展中心、城区集中供热锅炉改造、生活垃圾填埋、污水处理、公安反恐训练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用。卓合高速开工建设,合冶、央德、叉吉等一批交通项目建成通车,现代综合公路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招商引资成果丰硕,累计签约各类招商引资项目61个,完成投资48亿元。一大批加强基础设施、城乡建设、民生保障、产业升级、生态保护的项目落地见效,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8.城市建管显著提升。紧盯宜居宜业宜游中心城市发展定位,高标准、精细化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截至2020年底,累计投资18.8亿元,建成环城东路、通钦街和念钦街南延等16条城市主次干道,改造城区主干道13.6公里、人行道8万平方米。投资2000万元打造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有序。累计投资13.5亿元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50个6094套,显著改善了城市居民居住条件。实施城区供水供热和念钦街雨水管网敷设工程,建成5个休闲广场和街头绿地。纵深推进“全域无垃圾”示范区创建工作,城区环卫清扫保洁实现全天候、全覆盖、无缝隙目标。大力提升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由56.1%提高到68.7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7.7%提高到38.7%。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入围“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州府羚城综合承载力、辐射影响力和引领带动力大幅提升。

9.社会治理不断创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立和完善“网格化+十户联防”“141”城乡社会治理模式,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七五”普法全面完成,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严守安全生产红线,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安全生产形势逐年好转。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被评为“甘肃省食品安全城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大力推行“双五好”评比和“五个一”工作法,截至2020年底,累计投资7800万元实施了寺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展“三化”“两热”整治,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称号。

(二)优势特色

1.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我市是古“丝绸南路”的商埠重镇,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和西蜀与安多藏区连接的重要枢纽,素有“丝绸南路香巴拉”的美誉。距省会兰州市226公里,市区与兰合高速、国道213线、省道306线、合作至冶力关等公路相连接,夏河机场距市区47公里。随着兰合、西成铁路和合作至卓尼、碌曲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全市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2.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明加快推进。深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甘南州率先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区”总体部署,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城区面山绿化、天然林保护、“三化”草场治理等生态工程,纵深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统筹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行动,真正使绿色、生态成为羚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3.自然资源丰富,优势产业特色明显。我市是以牧业为主的高原城市,也是甘南州农畜产品集散中心,被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牦牛乳都”,主导产业有以牦(雌)牛和犏(雌)牛繁育、奶牛养殖及牦牛、藏羊畜产品加工为主的现代畜牧业,以藏中药材、优质青稞、杂交油菜、羊肚菌种植为主的高原特色种植业,以藏传佛教历史悠久、草原风情浓郁为主的民俗文化旅游业,以黄金为主的绿色环保矿产业,以医疗保健养生为主的传统藏学医药业和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商贸流通业。

4.人文景观独特,自然风光秀美。我市是大香格里拉北线旅游集散中心和高原特色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位于市区北郊的米拉日巴佛阁是全藏区仅有的一座堡式宗教建筑,是安多地区藏传佛教名刹之一,其内置的佛像雕塑、唐卡、壁画等藏传佛教文物极具宗教特色。位于城区南郊的当周草原民族风情浓郁,集森林和草原景观于一身,是休闲度假体验藏民族风情的胜地;境内巍峨壮观的阿尼念卿山、林叠峰转的勒秀洮河风景区、风光旖旎的美仁草原、扑朔迷离的岗岔溶洞等自然景观开发前景广阔。传统的晒佛节、插箭节、香浪节、民族运动会与香巴拉旅游艺术节交相辉映,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建设创新型县(市、区)的要求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优化升级缓慢,传统产业规模比重过大,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对促进全市经济结构和产业化布局优化作用不明显;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欠缺,知名品牌产品较少;三是创新投入相对不足,财政科技投入分散,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创业投资、担保资金等科技融资活力不强、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还不高,全社会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形成;四是创新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够高,产学研和科技开放合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五是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不强,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六是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创新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科技对全市经济社会的支撑不够显著。

三、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发挥科技创新在县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强化科技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对接,建设创新型合作和创新型乡镇,在县域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构建多元化县域创新创业格局,推动形成县域创新创业热潮。到2023年,县域创新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创新发展能力大幅提升,构建起县域工业、农业、服务业技术创新体系,力争建成创新型县(市、区)1个、创新型乡镇1个、农牧业科技示范村6个、科技园区1个、特色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6个,县域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县域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更加友好,基本形成县域现代化经济体系。

四、建设目标

(一)科技创新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市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42%以上。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1.31%以上。

(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规模以上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达到50%,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比例达到60%。

(三)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市级众创空间10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市级孵化器2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2个、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技术转移机构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200件以上,发明专利拥有量每万人超过3.8件。

(四)科技惠民取得新成就。全市公民基本科学素养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五)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科技进步法和激励自主创新政策得到较好落实,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

(六)高原特色产业形成规模。建成产学研结合的特色产业示范基地6个以上,犏雌牛存栏年递增3%;藏羊存栏年递增2%;种植优质青稞5万亩,亩均产量达到400斤以上;种植油菜2万亩,亩均产量达到250斤以上;种植优质燕麦为主的饲草料2万亩;种植唐古特大黄、黄芪、当归、党参等藏中药材1万亩以上;种植羊肚菌种植300亩,亩均产量达约400斤。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6%,农牧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

五、建设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按照甘肃省创新型县(市、区)建设总体要求,以持续巩固提升产业扶贫成果和打好第一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通过整合全市创新资源,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建设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推动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精心培育六大特色产业,压茬推进重点任务,让创新成为合作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全力打造具有“青藏之窗·雪域羚城”特色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推动农牧业实现产业振兴。

六、重点任务

(一)加快推进创新型县(市、区)、创新型乡镇建设。积极探索县域创新发展路径和模式,加强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宏观布局,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改善科技基础条件,按照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和创新型乡镇建设标准,找差距、补短板、强基础,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交流,努力构建具有明显县域优势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展创新型合作和创新型乡镇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向生态型、创新型转变。力争在三年内,建成创新型城市及创新型乡镇1个以上,推进农业科技示范村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村由市科技局制定具体考评办法,并联合相关部门组织考评,考评合格的经市政府同意,由市科技局授予农业科技示范村称号,由市级财政通过后补助的方式给予资金支持;对获得创新型乡镇称号的,由市级财政通过后补助的方式给予支持。

责任单位:各乡镇、市科技局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二)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支持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等创新创业平台,推动我市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持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积极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产品电商平台、农产品供应链冷链物流平台。引导和支持县域企业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省、州科研平台在县域开展应用示范、开放共享;推进企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构筑多层次企业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特色突出的自主品牌。积极培育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转移机构、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各类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健全创新平台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各类创新平台建设纳入县域创新成效考核指标。引导支持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同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到2023年,建成市级众创空间10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市级孵化器2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2个、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技术转移机构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甘南合作生态产业园区管委会

配合单位:各乡镇、街道,市发展改革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三)引导创新创业人才向县域集聚。发挥人才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通过项目带动等形式,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坚持柔性引才为主、刚性引才为辅的人才聚集原则,制定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引导企业建立完善分配激励机制,采用调入式、聘用式、邀请式、借调式、租用式、兼职式和合作式(如:技术入股、资金入股、双向交流、合作研究)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重点引进国内外科技领军和拔尖人才,着力激发引进人才创新发展内生动力。同时,落实“三区”科技人才和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到农业科技产业园区、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指导、实用技术成果示范推广、领办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或企业实体,制定出台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鼓励科技人员利用科技成果到县域创办、参办企业,取得股权期权等回报。深入实施大学生、科技特派员等人才计划,加大大中专毕业生向合作社就业服务政策倾斜力度,安排大专及以上应届毕业生到专业合作社就业服务。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对农牧村乡土人才、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村官、科技示范户和有劳动能力及学习意愿的农牧民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高素质人才培训和就业创业培训,通过科普讲座、典型示范、远程指导及线上线下服务等多种方式,打造培养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科技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和本土科技服务人才队伍,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和活力。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

配合单位:各乡镇、街道,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

(四)加快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拓展甘南合作生态产业园区发展空间,加快园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升园区服务和承载能力,提高龙头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规范入园企业建设管理,拓宽招商引资和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落地率和投产率,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基地建设、技术改造、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打造、人才培养,提高市场竞争力。按照“生产+加工+科技+营销”一体化发展要求,鼓励龙头企业联合合作社带动农牧户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种养基地和加工车间,不断提升园区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和基地集聚产业、集约发展、集成创新和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已经形成的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不断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向创新驱动、内涵发展、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做精做深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促进制造业从低端向高端发展;加大科技计划对龙头骨干企业产品精深研发、品牌标准建设、绿色安全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技术创新、招商引资和环保准入等措施,引导和推动关联产业、上下游配套产业和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打造、补强产业链,把园区建成产业发展平台、科技创新基地,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责任单位:甘南合作生态产业园区管委会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州生态环境局合作分局、市投资与合作交流局

(五)培育县域科技创新特色产业。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探索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区,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统筹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三园一体”建设。在县域农牧业特色产业技术进步上加大投入、重点攻关,支持开发新品种、实用技术的研发。引导和支持企业、合作社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产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加快产业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培育特色突出的自主品牌。以高原生态畜牧业、特色种植业为重点,着力打造提升“中国牦牛乳都”核心基地,培育“牛羊饲粮药菌”六大特色产业,建设美仁牦牛本品种提纯复壮基地2个、犏牛繁育基地3个、犏雌牛(奶牛)养殖基地5个、藏羊良种基地6个,大力发展智慧生态畜牧业,推进现代畜牧业提质增效,力争犏雌牛存栏年均递增3%,藏羊存栏年均递增2%。积极发展高原特色种植业,建设青稞、饲草料、唐古特大黄、羊肚菌和美仁蘑菇人工驯化种植基地等产业项目6个以上,种植高产青稞5万亩、优质牧草2万亩、藏中药材1万亩、羊肚菌300亩,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和基地技术需求,联系省农科院、甘肃农大、中科院兰州畜牧研究院等高等院校专家以及科技人员组成科技服务团队,构建一个基地、一个科研机构、一个联合社、一名专家、一个合作社、一名科技特派员的产业技术服务工作机制,促进科技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配合单位:各乡镇、街道,市发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市乡村振兴局、甘南合作生态产业园区管委会

(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对乡村振兴的支撑引领作用,针对乡村振兴存在的科技短板,加大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加强先进、成熟、适用技术的应用推广和集成示范,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引导优质科技资源和服务向县域集聚,组建科技专家队伍,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开展科技服务;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加大技能培训力度,通过科普讲座、典型示范、远程指导和线上线下服务等形式,提高农民技能素质,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配合单位:乡镇、街道,市发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乡村振兴局、市科协

(七)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加强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能力、干部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科技创新,提升县域科技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加快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建设,鼓励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机构面向县域开展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开发建设农业公益服务、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和知识产权维权信息进村入户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农牧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科技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科技服务“三农(牧)”的能力和水平。到2023年,在全市所有乡镇和有关街道建立农牧村科技信息工作站、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配备科普员。提高县域中小学科普教育质量,结合县域特色建立科普教育基地和示范基地,积极开展中小学对口帮扶科普活动。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科协

配合单位:各乡镇、街道,市委编办、市发展改革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政府金融办

(八)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双创”升级版,积极探索“双创”平台市场化建设运营管理新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双创”平台申报认定省级“双创”平台,充分发挥现有平台的引领作用,完善基地(平台)服务运行机制,引导“双创”平台与优势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双创”平台与研发设计、科技中介、科技金融、成果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对接,为入驻团队及企业提供全流程全方位支撑孵化服务。降低创业门槛,促进创业与创新、创业与就业,吸引复转军人、本地籍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引导市内创新创业平台对县域创新创业人员实现开放共享,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对运行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给予后补助支持。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政府金融办、甘南合作生态产业园区管委会

(九)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农村清洁取暖、生活污水处理、农作物废弃秸秆饲料转化等项目,加大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土壤治理、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转化应用力度,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加大合作市多河水源涵养区、勒秀森林保护区、美仁草原等重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效果;推进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和智慧城市建设,积极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循环农业等绿色生态重点产业,着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局

配合单位:各乡镇、街道,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州生态环境局合作分局

(十)促进县域社会事业发展。围绕重大疾病防控、优生优育、人口老龄化应对等人口健康重大问题,加强疾病防治技术普及推广,建立更为完善的县域疾病监控、诊断技术体系,推进健康合作建设。开展集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技术集成与应用,推动科技成果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惠及民生改善。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结合特色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加大对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示范村等的支持力度。

责任单位:市民政局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医保局

七、进度安排

(一)启动开展阶段(2021年)

1.成立合作市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工作领导小组;

2.制定出台《合作市创新型县(市、区)工作实施方案》;

3.制定出台《合作市加强科技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4.从2021年起,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监测评价指标,纳入对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单位年度考核范畴,明确责任分工;

5.加大宣传力度,为建设创新型县(市、区)营造良好氛围。

(二)推进实施阶段(2021—2023年)

通过3年的努力到2023年末,在特色产业发展、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上实现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重大进展,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形成一批具有高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创新能力有较大提升。

(三)基本建成阶段(2023年底)

总结分析前两个阶段的工作进展,学习、借鉴其他创新型县(市、区)的好做法,剖析问题、查找不足,根据甘肃省科技厅对创新型县(市、区)建设的总体安排部署,对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作出适当安排,加大对薄弱指标的督导检查和工作力度。到2023年下半年,总结提炼工作成绩,推广成功经验,夯实巩固基础,形成长效机制,确保顺利通过验收,把合作市建设成为产业优势明显、引领作用突出、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型城市。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同志任副组长,组织、发展改革、科技、工信、财政、统计等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为成员单位的合作市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科技局,配备专职工作人员4名,负责开展日常工作。各责任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抓好工作落实,各成员单位要加大工作力度,积极配合牵头单位,共同做好各项工作。每季度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工作进展情况,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把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工作纳入全市“十四五”总体规划,按照分层分级的原则,统筹安排、全面推进。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单位要根据《甘肃省科学技术厅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设创新型县(市、区)工作指引》,结合各自工作职责,选准创新工作切入点,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形成统一领导、统筹实施、各负其责、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圆满完成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各项目标任务。

(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持续稳定增长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设立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专项资金,从各类创新人才引进、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给予扶持,为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要完善科技投入的归口管理,切实改变政府科技投入条块分割、分散重复的状况。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单位要统筹用好农牧业发展、新型工业化、文化建设、旅游发展、生态环保、信息化建设等市级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合力推进创新型县(市、区)建设。改进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创新资源的导向作用,强化各项财政支持政策的创新导向,除国家、省有明确规定外,市级财政对企业创新工作方面的支持,须将企业是否有研究与发展R&D投入作为必要条件,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主体,通过项目支持和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落实,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

(三)完善配套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这一核心目标,健全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深入落实《合作市推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方案》、《合作市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实施方案》和《合作市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进一步加快甘南合作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政策》等相关文件精神,全面落实专利资助及扶持办法,对来合申报各类专利和取得专利代理人资格的省内外科技人员给予资助。逐步建立有效的科技政策法律制度实施与监督机制,加强执法监督,将科技发展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

(四)强化协同推进机制。积极争取省科技厅的支持和指导,形成省州市三级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整合创新资源要素,形成省属在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我市的创新战略联盟;加强科技计划与相关行业计划的衔接,协调推进创新型县(市、区)建设重大项目落地,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紧扣创新型县(市、区)建设要求,以落实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各项目标任务为重点,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遴选与建设创新型县(市、区)相关的重大项目,作为优先议题,全力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支持。

(五)健全创新人才支撑体系。继续实施“人才兴市”战略,通过提高高等教育普及率,扩大劳动就业人员受教育比例,加快实现人才资源强市的目标。围绕建设创新型县(市、区)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重点引进一批经济发展、信息产业、现代物流、教育卫生、旅游文化产业等关键领域紧缺急需的国内外高新技术人才。

(六)健全绩效考核评价和统计监测体系。加强对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工作的督查。将创新型县(市、区)建设监测评价的指标,纳入对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单位的年度考核指标,把以企业为中心重视科技投入、重视专利增长速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视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等作为评价领导干部是否切实履行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工作责任的重要内容。按照《甘肃省创新型县市监测评价指标》要求,建立部门统计制度,由统计部门负责搜集相关数据,并定期报送合作市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用以反映我市创新型县(市、区)工作动态,评估合作市创新型县(市、区)的进度与差距。


附件:建设创新型县(市、区)指标体系表


相关文档

链接: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对《合作市省级创新型县(市、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的政策解读


  
附件【建设创新型县(市、区)指标体系表.docx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