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作市坚持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发展理念,着力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严格落实防治责任,科学分析研判危险范围,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精细化调查,积极推进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地灾治理工程、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千方百计避免人员伤亡,最大限度减少财产损失,在羚城大地上筑起一道安全坚固的“生命防线”。 精准排查,拉响灾害预警“前哨” 聚焦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合作市以 1:5 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为基准,深入推进隐患点巡查排查工作,精准拉响灾害预警“前哨”。截至目前,全市已精准认定地质灾害隐患点 58 处。紧扣雨情动态,迅速落实 “雨前”“雨中”“雨后” 的应急三查,确保风险防范不留死角。聚焦现有的 58 处隐患点进行深度复查,密切关注滑坡裂缝、崩塌危岩、泥石流沟物源在汛期有无新动向;精细比对受威胁对象与危险区范围是否出现变化;严格查验监测标志、器具、通讯工具及警示标志的完好程度;实地了解受威胁群众对预警信号、撤离路线、避灾场地的熟悉情况;持续确保日常监测预警工作扎实、有效推进,从多维度、精细化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工程治理,夯实防灾减灾“堡垒” 持续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积极筹措资金,投资高达 2012 万元的多个治理项目已在合作市得到成功实施。其中,《合作市东山不稳定斜坡应急治理项目》、《合作市 2023 年水土保持工程》、《合作市伊合昂街道不稳定斜坡治理工程》等多项重大工程得到了大力推进;成功整治庙山、东山、西山等 5 个片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特别启动了包括挡土墙、锚杆框架梁等在内的多类型工程,建造长达 787 米的挡土墙工程,以此来保护和加固山区地带。另外,共进行 670 根锚杆框架梁工程的安装,用于加固土壤、预防滑坡和塌方。投资 1600 万元打造 20 公里护村护田河堤,为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保驾护航,抵御山洪侵袭,切实保障了田园与家园的安全。 生态修复,强化自然屏障“护盾” 作为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合作市坚持战略定力,着力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切实保护好雪域羚城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洮河大夏河片区)合作市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总投资 2737.45 万元。在合作市 5 个乡(镇)完成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0.3 万亩,其中人工造乔木林 0.1 万亩、退化林修复 0.2 万亩;稳步推进 “林(草)长制”,实施绿化工程(义务植树)116.4 亩;耕地恢复及苗木移植 1632 亩,开展有害生物防治 2085 亩,面山绿化区有害生物防治 48000 亩。随着植被覆盖率稳步上升,水源涵养功能日益提升,大自然重新成为抵御灾害的绿色堡垒,从源头为灾害发生 “踩刹车”。 群测群防,激活全民参与“末梢” 构建消除地灾隐患群测群防新格局,把基层 “神经末梢” 变成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 “前沿阵地”,打通了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 “最后一公里”。加强部门信息互通、会商研判和协调联动,强化汛期联合调度,形成防灾合力;健全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和地质监测预警工作,建立了市、乡镇(街道)、村三级群防群测网络,确定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人员 247 人,其中监测预警人员 58 人,通过明确监测责任人,做到专人定位,及时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动态,进一步推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APP 应用,构建 “人防 + 技防” 双重监测网。同时,借助多元媒体与社区宣传,普及灾害知识,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预防知识 “四进” 活动,让防灾避险成为全民共识,织密安全防护网。 咬定目标不放松,防灾治灾,久久为功。下一步,合作市将对重点部位、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开展 “拉网式” 排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理、早解决,确保各类风险隐患整治到位,以坚定的决心和不懈的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协同共进、同频共振,用心守护雪域羚城的安宁祥和与繁荣昌盛,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
【关闭窗口】 |